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、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,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。新版20元人民币的背面,就是漓江山水的一段——即将到达兴坪码头的地方。漓江两岸山峰,伟岸挺拔,形态万千。山上片片茸茸灌木和小花,若美女身上的衣衫;堤坝上,碧绿凤尾竹,似少女的裙裾,随风摇曳,婀娜多姿。

漓江,宛如一条灵动的绿色绸带,蜿蜒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,是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段,其流域范围介于东经 110°07′-110°47′、北纬 24°38′-25°53′之间。它发源于桂林市兴安县华江乡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东麓,一路奔腾,地跨象山区、秀峰区等 6 个区及兴安县、阳朔县等 4 个县,流域总面积约 5857.11 平方千米,全段长约 214 千米。


漓江的形成可追溯至早更新世,那时它在中山山岳及岩溶峰丛中不断侵蚀切割,逐渐塑造出如今峡谷型的河道模样。其流域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,年均蒸发量约 1482.5 毫米。受季风影响,降雨年内分配不均,3 - 8 月为雨季,9 月后多为局部地方性阵雨 。


漓江的水系组成颇为复杂,主源乌龟江向南流,先后与黑洞江、龙塘江汇合后称六洞河,继续南流至司门前,又与黄柏江、川江交汇形成大溶江,直至溶江镇附近与灵渠汇合,才正式有了 “漓江” 之名。随后,漓江流经多地,最终与恭城河交汇。其年径流深达 1462 毫米,径流系数 0.67,平均流量 133 立方米 / 秒。但枯水期径流量年际变化大,最大量与最小量相差可达 7.8 倍 。


漓江现有鱼类 101 种,分属 6 目 19 科 73 属,鲤形目鱼类占主体。漓江风景区植物资源同样丰富,记录有 180 种植物,优势科包含豆科、禾本科等。植被类型多样,有落叶阔叶林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 。


漓江不仅自然风光旖旎,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在约 2500 年的历史长河中,其名称历经 6 次变更,战国时称 “丽水 (江)”,三国时改称 “漓水”,直至隋朝。唐朝时,漓水与桂江齐名,南宋时统称 “桂江”,如今人们将桂江水系分段称呼,平乐以上称 “漓江” 。秦始皇三十三年(公元前 214 年),秦监史禄凿灵渠,沟通长江与珠江两水系,漓江成为岭南与中原交往的重要水上通道,对国家统一、经济文化交流意义重大。
如今,漓江已然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,2007 年,桂林市漓江景区荣膺国家 5A 级旅游区称号。乘坐游船或竹筏顺流而下,游客能尽情领略 “人在画中游” 的美妙意境。漓江两岸,奇峰罗列,形态万千。象鼻山宛如巨象临江饮水,维妙维肖;九马画山的山壁上,天然形成的图案仿佛九匹骏马奔腾,令人称奇,更有传说称能数清九匹马者聪明过人。黄布倒影处,江水澄澈如镜,将群山倒影清晰映出,山水交融,如诗如画,这里正是 20 元人民币背面的取景地 。


阳朔县城至普益乡留公村的 18 公里漓江下游水域,被本地人称作 “钻石水道”,亦名 “刘三姐水上公园” 。这里不仅山水清秀,江面开阔,更因是电影《刘三姐》的外景拍摄地而声名远扬。游客在此,既能饱览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,还可体验刘三姐对歌、捕鱼表演等浓郁的本土文化 。
在漓江,还能邂逅诸多古朴的村落。兴坪渔村便坐落于漓江边,始建于公元 1506 年,村中建筑多为青砖黑瓦,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桂北民居特色,至今近 500 年历史仍保存完好。村前漓江环绕,江对岸层峦叠嶂,村后奇峰罗列,风景美不胜收 。


漓江的美,四时不同,各有千秋。春夏之交,两岸绿意葱茏,繁花似锦,生机勃勃;秋冬时节,水面清澈,雾气氤氲,山水若隐若现,别具一番朦胧意境 。无论何时前来,漓江都以其独特魅力,为游客呈上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,令人沉醉其中,流连忘返,无愧为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颗璀璨明珠 。